銀行的金條沒有自主定價權(quán),價格隨著國際金價的波動而變動,機會成本幾乎不存在。相比之下,金店可以選擇將黃金做成各種精美的首飾,因此首飾成為金條的機會成本。當客流量不變時,選擇銷售金條就意味著無法銷售首飾,這就占用了銷售首飾的機會。
另外,銀行和金店的最終成本也不同。金店一般會在某個時點批量進貨,然后進行加工后放到店鋪展示銷售。在這些環(huán)節(jié)中,店鋪的租金、人工費用等成本都比銀行要高出很多。而銀行的金條幾乎不變,而金店的金條會因為不同年份印上各類生肖或祝福語,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比如在香港,一家旺角的店鋪租金每月可能超過200萬港幣,加上人工費用等,這些成本最終會由消費者承擔,價格自然會上漲。
最后,銀行金條和金店金條的附加價值不同,消費主體也不同。銀行金條主要用于投資,而金店金條除了投資價值還有偏好價值。金店金條的主要消費群體是有贈與需求的人群,購買者會因為寓意不同等對價格的接受度有所不同。比如本命年生肖的金條價格就會高于其他生肖的金條。因為消費需求的差異會導(dǎo)致價格差異。
總之,金條是實物黃金投資的一種形式。在金市場上,實物黃金投資和黃金衍生品投資是主要的投資品種。金條主要應(yīng)用于收藏和投資領(lǐng)域,全球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gòu)都儲備和流通自己的金條。金條分為盎司金和克金,國際上通用的是400盎司(合12.5公斤)的金條。
關(guān)于金條的價值取向,它類似于金幣,主要分為收藏的紀念性特制金條和普通的投資金條。紀念性特制金條通常以高于其金原料價值的價格發(fā)行,價格通常是固定的。比如近年來我國發(fā)行的賀歲金條和2008奧運金條就屬于紀念性特制金條。普通的投資金條和普通金幣主要區(qū)別在于規(guī)格上的不同。普通金幣通常有四種規(guī)格,而金條的規(guī)格相對較大。
目前我國的黃金投資者在選擇金條或金幣投資時常常存在認知上的偏差。他們認為只要是金條或金幣,價格、品質(zhì)和投資功能都應(yīng)該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并非如此。
紀念性金條和金幣的價格基本固定,但已經(jīng)包含了較高的溢價,通常相對于國際金價格溢價超過10%。不建議沒有收藏意識或收藏知識的普通投資者購買這類金條或金幣。購買這類金條或金幣就好像購買紀念郵票一樣,需要有相應(yīng)的收藏愛好。此外,這類金條或金幣的流通性較差,一旦購買后要以理想的價位變現(xiàn)很難。普通金商只會將它們視為金原料進行回購,扣除相關(guān)費用后,回購價格通常低于當時的金原料價格,一般投資者很難實現(xiàn)投資收益。這類金條或金幣適合于收藏的人群,至少適合于收藏時間在3年以上的人群。對于大部分投資者而言,實物黃金的首選應(yīng)該是投資性金條或金幣,它們的相對國際金價格溢價較低,并且價格隨國際金價隨時變動。